• 天美娱乐

  • NEWS CENTER
    新闻中心
    集团要闻 基层动态 媒体报道
    菏泽市委书记张伦发表署名文章
    文章来源:媒体报道 2023.08.30

    8月25日,菏泽市委书记张伦在《学习时报》发表署名文章《菏泽 :孕育生机一片》。内容如下:

    640.jpg


    菏泽 :孕育生机一片


    菏泽,古称曹州,清雍正十三年升州为府 ,因南有菏山 、北有雷泽,赐名菏泽;传说是伏羲之桑梓,尧舜之故里,先为商汤之京畿,继属曹国之疆土,《史记》谓“天下之中” 。菏泽是中国牡丹之都 ,牡丹坚韧不拔的精神气质,深深刻在了菏泽人骨子里 。千百年来,这片土地虽饱经沧桑、几经沉浮,生生不息的菏泽儿女始终脚踏实地、逐梦前行,用不懈奋斗创造了一项项奇迹 ,书写出一个个绚丽篇章 。


    (一)


    菏泽兴 ,源于水之润 。

    菏泽因水而生 ,因水而兴 。天下四渎,关其二;《禹贡》九泽,拥其四。翻开历史长卷,众多圣贤先哲在此居水而治,帝王将相在此成就霸业 ,文人墨客在此挥毫泼墨 。相传伏羲于大野泽授渔猎、造八卦,开启华夏文明之源;帝尧“作于成阳”,制历法、兴禅让,施展雄才伟略;虞舜“耕历山 ,渔雷泽 ,陶河滨”,德服天下友善诸族 ;大禹“导菏泽,被孟渚” ,成就泽被后世之功 ;商圣范蠡辗转至陶 ,“三致千金”富好行德;庄周濮水垂钓 ,逍遥游世归隐南华 ;孙膑运筹濮水侧畔,“围魏救赵”扬名四海 ;刘邦“即皇帝位氾水之阳” ,开创大汉宏图伟业 ;曹植归封地鄄城,作旷世名篇《感鄄赋》后名《洛神赋》 ;李白、杜甫、高适 、陶沔畅游孟渚泽,留下“琴台四君子”千年佳话。更有数不尽的贤才志士从这里走出 、在青史留名 ,名师良相单卷、伊尹,相马大师伯乐,“武庙十哲”的吴起、李勣 ,农学专家氾胜之,廉吏良吏吴隐之、范希正,揭竿而起的王仙芝 、黄巢、宋江,“纸币之父”张咏,文学名家王禹偁、晁补之 ,“儿科鼻祖”钱乙……这些浸润着菏泽水光灵气的名人故事灿若星辰。

    大地茫茫 ,河水泱泱 。黄河滋养了世代子孙 ,但也曾给怀抱中的儿女带来苦难和伤痛。据史料记载 ,自公元前602年至今2600多年间,黄河泛滥溃决1500多次,菏泽经历决口164次、改道12次。一次次日夜间沧海桑田的灾变,让滩区群众世世代代陷入“拉土、垫台、盖房、还账”的循环 。然而,历经坎坷的菏泽人在每一次洪水肆虐、田园庐舍荡然无存后,都顽强地站了起来 ,用自己的双手重建家园。

    党的恩情深似海。在党中央关心支持下 ,菏泽举全市之力,历经5年鏖战 ,完成了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这场世纪工程 ,圆了14.6万滩区群众千百年来的“安居梦”,也让滩区从“伤痕累累”到变害为利后的“万木逢春” 。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深入实施 ,今天的菏泽,又迎来了因水而兴的新机遇 。


    (二)


    菏泽美 ,妙在花之艳。

    菏泽牡丹栽培始于隋,兴于唐宋  ,盛于明清。《曹南牡丹谱》载 :“至明而曹南牡丹甲于海内” ;清代文人余鹏年《曹州牡丹谱》载:“曹州园户种花,如种黍粟,动以顷计”;光绪十一年本《菏泽县志》载:“每当仲春花发 ,出城迤东 ,连阡接陌 ,艳若蒸霞”。

    菏泽人民世世代代种花爱花、崇花敬花,牡丹文化已深深融入菏泽人血脉之中。从何应瑞“为语东皇留醉客 ,好教晴日护丹霞”的佳句 ,到蒲松龄笔下“葛巾和玉板”的传奇,菏泽牡丹文化在诗书经典传承中历久弥新。这里有星罗棋布的牡丹名园,有勤耕不辍的牡丹花农  ,有随处可见的牡丹元素,还有不胜枚举的画牡丹 、雕牡丹 、绣牡丹的文创作品,无不印证着菏泽人与牡丹结下的深厚情缘 。

    2013年11月26日 ,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期间来到菏泽尧舜牡丹产业园,同市县主要负责同志座谈 ,对发展特色产业带动群众增收寄予殷切期望 。这些年 ,牡丹产业取得长足发展。2022年,菏泽牡丹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 ,带动群众就业10万人,牡丹已成为菏泽开启乡村振兴的一把“金钥匙”。

    在菏泽 ,每逢春节都有几十万盆催花牡丹销往大江南北 ,那些将牡丹视为己出的农艺师 ,仿佛让牡丹通了人性,即便顶着寒风、迎着冰雪,也毅然绽放姹紫嫣红、孕育生机一片 。作为牡丹的姊妹花——芍药也不甘落后,菏泽的“美丽经济”已从牡丹“一枝独秀”蝶变为牡丹芍药“双花齐放”。在巨野县农村 ,超过1万名农民以画笔勾勒牡丹芳容、绘就致富图景,他们创作的工笔牡丹画作品频频“出圈” ,从过去的“下里巴人”登上了“大雅之堂” 。《花开盛世》《锦绣春光》《冠艳群芳》等大型作品 ,先后亮相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 、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、中国—东盟博览会等重大活动 ,《盛世长虹》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大屏上循环播放展示 ,架起了中外文化交流的“牡丹桥” 。


    (三)


    菏泽崛起 ,细看城之变 。

    殷殷嘱托 ,时刻在耳畔回响 ;后来居上,正是千万菏泽儿女的奋进方向。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菏泽重要讲话精神的科学指引下,十年间 ,菏泽成为全省发展速度最快、综合实力提升最明显的地市之一。

    挺起“脊梁”,看产业之变 。在菏泽这片土地的滋养下 ,步长制药历经二十多年 ,一步步长成参天大树。现代医药港吸引了一批知名药企进驻 ,体系完善、配套齐全、技术先进的生物医药创新策源地正在崛起。东明石化从一家地方“小炼油”起步,靠科技、靠创新,成长为行业领军企业。

    守牢“粮仓”,看生产之变 。1979年初 ,菏泽在山东率先探索“大包干”,继而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内容的生产责任制,农民获得经营土地的自主权,农业生产积极性全面激发 。1984年,菏泽粮食产量达到48亿斤 ,奠定了全国重要粮仓的农业大市地位。至今 ,粮食总产连年稳定在150亿斤,9个县区全部是产粮大县。菏泽 ,以勤劳质朴的气度、默默奉献的担当,矢志不渝地守护着国家的“粮袋子” 。

    建设“枢纽” ,看交通之变 。交通曾是百年来制约菏泽发展的突出瓶颈,现已转变为巨大优势。几年间 ,高速公路、内河航道、铁路等基础设施接连取得重大突破,机场 、高铁相继开通,菏泽与外界的时空距离越来越近。

    不甘“落后” ,看精神之变。近几年,广大干部群众投身于脱贫攻坚、滩区迁建 、乡村振兴等急难险重任务,啃下了一个个硬骨头,打赢了一场场硬仗 ,思想观念明显转变,能力作风持续提升,干事激情竞相迸发,人心思齐、人心思干、人心思上的氛围日益浓厚。

    牡丹盛开,不负时代。菏泽将牢记嘱托、感恩奋进,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征程中,奋力谱写后来居上崭新篇章。


    信息来源 :学习时报

    返回
  • XML地图